3.14
罗非鱼影响的双重性
3.14专业号 | 2025-8-16

罗非鱼(主要指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、齐氏罗非鱼Coptodon zillii等)为一种中小形鱼,原产于非洲,上世纪五十年代引入中国,因其外形有些像鲫鱼,被叫作非洲鲫鱼。但实际上,它并不像鲫鱼那样属于鲤科,而是属于慈鲷科的热带鱼类,和鲈鱼更具亲缘关系,部分罗非鱼可与相近本土慈鲷科鱼类杂交。

罗非鱼的水产养殖可以追溯到古埃及,公元前1500年的纳赫特墓中,在中央高大人物头部的上方和右侧有一个罗非鱼的象形文字。罗非鱼肉味鲜美,肉质细嫩,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丰富的蛋白质。在淡水鱼类养殖业中,由于它生长快,食性广,疾病少,繁殖迅速,对环境的适应力强,在大小水体中都可养殖,甚至在水稻田里也能够生长,成为世界水产业的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,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。

然而罗非鱼的影响具有双重性:既是重要经济物种,又是生态扰动者。它已被列入《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》。罗非鱼鳃部具“鳃上器”,可耐受pH 4.5~10的水体、低溶氧及污染环境,如工业排污口、黑臭河道,摄食范围涵盖浮游生物、有机碎屑、藻类甚至腐殖质,这种强适应挤压了本土鱼的生存空间。罗非鱼属于“口孵”鱼,雌鱼产卵后会把卵含在嘴里孵化,幼鱼遇到危险还能钻回妈妈口腔避难,这种不同寻常的繁殖方式是相对于本土鱼类的竞争优势,使罗非鱼种群能快速扩张。

(图片来源:搜狐网,壹水族)

事实上,逃逸导致的泛滥已出现在国内许多水体中,比如在华南地区珠江领域,它通过“宿主-微生物”相互作用,能够适应浊水、急流等生境,挤压南方波鱼、光唇鱼等生存空间。

(在岑溪的义昌江边一位钓友把它作为挣钱的小副业)

为降低其危害性,除强化养殖围防与野外清除外,还应引导低危种养殖,如伽利略罗非、脆肉罗非,发展生态融合模式,需持续监测种群动态,以实现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渔业经济的协同发展。

 

作者简介
head
作者: 3.14
文章分类
手机文集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