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框辨鸟(八):鸿雁与灰雁及其跨种繁殖

鸿雁(Anser cygnoides)与灰雁(Anser anser)同属雁形目鸭科雁属(Anser),是近缘物种,也是国内常见的两种大雁,仔细看图,直观感觉的不同之处包括,一是喙的颜色;二是颈部的羽毛和花纹;三是腿的颜色;四是眼眶的特点,更详细一些的其他说明见下列表:

由于是大型鸟类,区别特征也相对明显,两者辨别难度并不大。

其实,只需记住一句话“鸿雁不红,灰雁不灰”。
在此,以它们为例进一步探讨下跨物种的繁殖问题。现代物种分类学更多依靠基因的差别,外部表证的重要性正在下降,生殖隔离也是一个重要标准,这一点依然重要。但生殖隔离也不是绝对的,在鸟类中,同属物种杂交并不罕见,尤其是雁鸭科。鸿雁和灰雁的亲缘关系较近,理论上存在杂交的可能。有少量人工饲养鸿雁与灰雁可以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,但在自然状态下却较少发生。

(正常的鸿雁种群繁殖,北京南海子)
2023年4月在北京某公园观察到这两个物种的跨物种繁育现象。

在同年6月观察到幼鸟已经长大,说明生长发育正常。

(父亲带头,母亲断后,幸福而又守纪律的一家人)
这种杂交后代该叫什么名字呢?比照虎狮、狮虎的命名规则,就叫鸿灰雁吧,它确实兼有父母辈的某些特种,比如喙和脖子。

虎狮、狮虎是完全生殖隔离的产物,骡子也一样。我以前介绍过雁鸭科的一个物种--骡鸭(父系来自非洲番鸭,母系来自普通河鸭),混血动物,长得挺漂亮。

骡鸭是优良肉用鸭,不具备繁殖能力,也是完全生殖隔离的产物。至于我们讨论的鸿灰雁,有报道说人工环境下观察到部分个体具备繁殖能力,如果是这样它就属于不完全生殖隔离。
综上,跨物种杂交确实存在“可能性”,但并不等于物种分类的重要标准之一--“生殖隔离”失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