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录巢寄生的自然瞬间
听闻长春南溪湿地公园里,有东方大苇莺在喂养杜鹃雏鸟——这可是鸟类世界中典型的“巢寄生”行为,如此难得的自然瞬间,我自然不愿错过。放下消息,我立刻赶往湿地,满心期待能亲眼见证这一幕。
我沿着栈道慢慢搜寻,目光在芦苇丛与枝头间来回扫视。东方大苇莺本就偏爱在芦苇丛中活动,找了许久都没见到它们的身影。就在我有些心急时,眼角忽然瞥见不远处的树枝上,有个小小的褐色身影在跳动——是东方大苇莺!
它的羽毛呈暖褐色,腹部稍淡,一道醒目的白色眉纹从喙根延伸到眼后,像画了一道精致的“白眉”,短小的羽冠微微竖起。
起初它一直停在枝头,警惕地观察着周围,偶尔发出“kiruk kiruk kiruk”的粗糙叫声。没过多久,它忽然展翅飞落,稳稳停在一块石头上,我赶紧加快脚步,悄悄跟了过去,举起相机对准它。
它身边的芦苇丛里,有个毛茸茸的小脑袋探了出来,是大杜鹃雏鸟!小家伙比东方大苇莺的体型大很多,翅膀正不安地扇动着,像是在向“养母”乞食。
只见东方大苇莺似乎察觉到了杜鹃雏鸟的动静,转身跳回芦苇丛旁,嘴里不知何时衔了一只色彩艳丽的蝴蝶。

它俯身靠近杜鹃雏鸟,将蝴蝶轻轻喂进雏鸟张大的嘴里,动作竟带着几分“母爱”的温柔。我屏住呼吸,按下快门,将这罕见的“跨物种喂养”瞬间定格下来。

这种“巢寄生”行为,是部分鸟类独特的繁殖策略——它们会把自己的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,让“义亲”(也就是像东方大苇莺这样的宿主)代为孵化和育雏。
它们“心机”满满:大多会在宿主开始孵卵前产卵,若宿主的卵已开始孵化,有些寄生鸟还会把宿主的卵吃掉或扔掉,就像牛鹂会用喙和爪在宿主卵上打孔,让宿主卵无法孵化,以此延长宿主的孵卵时间,确保自己的卵能顺利被抚育。
被“欺骗”的东方大苇莺,它们的巢很有特色,是深圆柱形的杯状,用草茎、各种植物茎和芦苇花编织而成,通常建在水面以上80-260厘米的地方,牢牢附着在2-6根垂直的芦苇茎上,既安全又隐蔽。
东方大苇莺每窝会产3-6枚蛋,孵化期12-14天,雏鸟破壳后由双亲共同喂养,10-15天后就能离巢。尽管会遭遇巢寄生这样的“意外”,但它们的繁殖成功率仍在36.3%-72%之间,平均每个巢能培育出2.6只离巢幼鸟。
这既是自然的奇妙,也是生存的无奈。东方大苇莺或许从未察觉自己喂养的不是亲生骨肉,只是本能地履行着育雏的责任。而杜鹃雏鸟则在“欺骗”中得以存活。每一种生命的存续,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图文|红姿
本期编辑|小美
3.14注:“巢寄生”现象不仅仅发生在东方大苇莺身上,黑喉石鵖有时也会中招,详情参看《无私奉献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