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14
同框辨鸟(九):灰、鸿、斑头雁及其飞行高度
3.14专业号 | 2025-5-24

看上图,鸿雁、灰雁和斑头雁是国内最常见的三种大雁,同属鸭科雁属,我在《同框辨鸟(八):鸿雁与灰雁及其跨种繁殖》一文中已介绍了鸿雁与灰雁的区别,至于斑头雁与前二者在外部特征上区别明显,不难辨别。这里,我们要观察它们的体型,直观看鸿雁>灰雁>斑头雁,与数据相符,见下表:


现在,引入另外一个有趣话题是它们的飞行高度,先看下表:


同属的斑头雁飞行高度令人吃惊,即便与所有鸟类相比也是佼佼者,

(图片来源:上海某生态保护区科普专栏)

里面提到,“体型是决定候鸟迁徙高度的重要因素”这个论断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,古人就把燕雀和鸿鹄(大雁、天鹅)做过比较,用燕雀的低飞与鸿鹄的展翅翱翔来阐明事理。2009年1月15日,美国航空公司1549航班,起飞不久后大约在850米的高度撞上迁徙中的加拿大黑雁,两发熄火,惊险迫降密西西比河,无人员伤亡(这个奇迹被改编为电影《萨利机长》),要是撞个麻雀,应该没事,可惜麻雀们没有鸿鹄之志。但,仅从体型上看斑头雁不应该能飞那么高,需进一步考虑其他因素。

宽大的翅膀能够提供更多爬升力,

斑头雁的翼展可达1.6米,且更显修长,可是从上表数据看它又不是最长的,这就得考虑翼展体重比,这个指标它是三者中最大。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美国U2高空侦查机在采用超长机翼的同时也进行了轻量化设计和制造,飞行高度可达到25公里以上,可以作为一个佐证。

(U2高空侦查机,图片来源于公开网络信息)

在这种高度上飞行员除了戴氧气面罩之外还要穿特制的加压航空服,斑头雁要飞越珠峰也同样面临生理极限的问题。相关研究表明,相比其他雁类,斑头雁的羽毛具有高绝缘、致密结构和防水功能以适应高空强电离、低温、强风环境;红蛋白对低氧环境的亲和力比同类高出30%;线粒体密度更高,乳酸代谢更快,能延缓疲劳;飞行速度适中,心率维持在最佳水平,以保持较低能耗等。

综上,生存环境压力是外因,有利的基因突变导致的结构和生理的变化是内因,两者造就了这个飞行高手。

让我们再仔细看看这只与众不同的鸟。

(pose摆了,拍吧!)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